时间:2023/12/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温江离省近,民俗倘称饶。处处是流水,时时当渡桥。沤麻成白雪,酿酒比红蕉。底事归心发,惊闻估客桡。这首描绘成都温江的诗作《温江道中》,在吟咏温江的古诗中流传最广。而该诗作者误记和误读的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在乾隆十六年、嘉庆二十年所编的《温江县志》中,该诗作者被记为朱熹。近年来,随着这首诗的流传及引用,许多人都以为“《温江道中》系朱熹所写”。但在学界,这首诗的作者被多认为是明代学者曹学佺。曹学佺于万历36年升任四川右参政,在蜀中任职五年。其在蜀中创作了巴蜀诗集《巴草》、《蜀草》,并刊刻于蜀地。《温江道中》即出自《蜀草》(《石仓诗稿》卷二十)。最近,成都市温江区作协主席、小说家李永康所写的《曾流寓巴渝的理学大师朱熹可以写“温江离省近”》一文更是将作者争议的问题再次推上风口浪尖,引起文史界一片争论。《温江道中》采访对象供图《温江道中》作者到底是谁?为什么李永康会认为该诗也可以是朱熹所写?定居近30年,诉不清对温江情意李永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从邛崃市到温江读书、创业并定居下来,在文化馆从事文学创作辅导工作也有十余年。从踏上温江这片土地算起,至今已近三十年了,中途离开过几年,但内心里一刻也没有分别过。温江可以说是李永康的第二故乡,所以他对温江的感情,自然很深。他曾在一篇题为《温江情思》的文章中这样描绘过她:温江有素朴之美,闲适之趣,温婉之姿。而此次引起争论的《曾流寓巴渝的理学大师朱熹可以写“温江离省近”》,也可以说是另一份对温江浓浓爱意的表达。“温江离省近”也可以为朱熹所写在李永康看来,《温江道中》的作者似乎一直以来就是朱熹,他从来没有怀疑过,因为《温江县志》就是这样记录的。《温江县志》采访对象供图为什么会出现作者被误记这一说法,李永康表示理由可能有两点:一是古代“省”的行政区划分是从元代开始的,宋代的温江不可能“离省近”;二是《朱熹诗词编年笺注》里并无此诗,《朱熹年谱》及《朱熹年谱长编》也没记载朱熹曾过成都。对于有人喊话温江人赶紧纠正作者这一现象,李永康只是觉得质疑者勇气可嘉。谈到自己为什么会认为朱熹也可以写《温江道中》一诗时,李永康说:“乾隆十六年、嘉庆二十年刊出的《温江县志》都可证明《温江道中》为朱熹所写。另外,一些史料也可证明朱熹来过四川。比如,朱熹曾拟定的一条出游路线—“东游雁荡,西历麻源,北出九江”以及原重庆工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熊笃在其主编的《巴渝古代近代文学史》一书中提到的周敦颐、程颐、朱熹等理学大师流寓巴渝对川东理学的传播。为了使话语不那么生涩难懂,李永康试图从诗的风格本身向我们解释,他说温江以前是个离天子狩猎很近的地方,历史厚重,民风淳朴,处处小桥流水,人们丰衣足食,行商遍地。这幅美好的画面,是符合宋代人写诗“轻快明朗”的主流风格的。不论是谁:信者存信,疑者存疑“我个人的看法是,研究《石仓诗稿》的人,可以认为这首诗是曹学佺所写;喜爱《温江县志》或《历代诗人咏温江》的人,也可以认为这首诗是朱熹的作品。信者存信,疑者存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天下之暖,莫若温江。”在讨论《温江道中》作者是谁的问题时,李永康感慨地回答道,《温江道中》全靠《温江县志》才得以流传开来,不管作者是朱熹或是曹学佺,温江人都是幸运的,因为这首诗,我们窥见了二百多年前温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温江道中》采访对象供图“温江离省近,民俗倘称饶。处处是流水,时时当渡桥。沤麻成白雪,酿酒比红蕉。底事归心发,惊闻估客桡。”朱熹抑或是曹学佺,温江美这个事实是不容置疑的。时代变换,温江离省真的越来越近从史实来说,古代的温江真的离省近吗?李永康认为,在中国古代,“省”的行政划分是从元代开始的,而文言里的省字又有多种含义,因而宋代朱熹所写的“温江离省近”可能就有了多种含义。到明代,行政区域深受元代影响,布政司辖地可以称省,但并非省城的意思。曹学佺诗中“离省城近”也就不合适。顺治元年,清朝入关,逐步统一全国,行省得以恢复。此时,温江就可理解为“离省城很近”了。现在看来,“温江离省近”这个问题似乎已无关紧要,因为今天的温江通了地铁,不仅离省近,而且与成都大都市融为一体了。红星新闻记者陈谋实习生龚丽萍编辑汪垠涛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