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2-1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成都市域五大功能区分区示意图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总纲、建设的蓝图和管理的依据。为更好地吸纳民意、吸收民智,昨天,市规划局将成都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向社会公开,同时开通线上、线下多个渠道,从11月1日至11月底,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

  总规出台记

  据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确立“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新要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示了我国发展新方位新目标新征程,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国家《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住建部将成都列为15个“总规编制审批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要求成都“强化首位城市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为成都发展赋予了重大使命;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作出了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的战略部署,为成都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简阳由成都代管、天府国际机场建设为成都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立足新的时代方位,着眼新的历史担当,坚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精神、新要求,成都市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全面加强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

  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由市政府组织,多部门协作,全市总动员,多个规划编制团队共同参与,完成了对现版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估,开展了水资源和环境影响专项论证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城市空间、交通等15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多次邀请国内外规划专家团队咨询借智,共同谋划,并初步征求社会各界、市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坚持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系统谋划成都未来发展新蓝图。目标定位上,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阶段”发展战略,以世界眼光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确立了“三步走”战略目标,至年,全面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强区域中心城市;至年,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至年,迈入世界城市行列。空间格局上,以五大功能区为统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生态型的全域空间模式。要素配置上,提出“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原则,确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历史文化永续传承、自然生态永续保护、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规划方式上,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城乡统筹,落实多规合一,构建分级管控、逐级传递的规划体系和定期评估、动态维护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推动“一张蓝图干到底”。

  征集社会各界意见

  为更好地吸纳民意、吸收民智,市规划局开通线上、线下多个渠道,从11月1日至11月底,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市民可以通过   本次规划期限为年至年。近期到年,远景展望到年。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市域。

  关键词三步走

  《总规》提出,年发展目标——在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强区域中心城市。“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显著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大城市病”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成渝城市群极核地位明显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对全省的辐射带动及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增强。

  ——天府文化充分彰显,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得到显著提升和发展。

  ——创新对城市经济的驱动能力明显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层次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统筹进一步深化完善,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

  ——内陆开放持续推进,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升。

  年发展目标——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城市能级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的引领作用持续发挥,成为“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渝世界级城市群基本形成。

  ——成为在经济、金融、科技、对外交往等领域具有国家级影响力的中心城市。

  ——成为“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成为体现天府文化繁荣兴盛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成为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成为城乡统筹示范城市,实现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

  ——成为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形成广泛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成为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更具品质的生活环境。

  年发展目标——迈入可持续的世界城市行列。建成国际运筹中心、国际创新中心、国际文化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享受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面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

  ——成为国际一流的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成为国际运筹中心、国际创新中心、国际文化中心。

  ——成为富裕文明、安定和谐、充满活力的美丽家园。

  ——成为超大城市永续发展的示范样板。

  关键词四大战略定位

  成都城市战略定位是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关键词城市人口规模

  至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万人以内;至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万。

  关键词市域总体空间结构

  “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

  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提升国家中心城核心功能、促进成渝协同发展,以保护市域生态系统为前提,充分考虑延续成都的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成渝相向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形成“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改变单中心集聚、圈层式蔓延的发展模式,构建网络化、多中心、生态型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一心”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为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一区”为龙门山生态涵养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保障成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三轴”为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集聚核心城市功能。“多中心”为8个区域中心城。

  关键词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强化扇叶状格局,构筑“双心、双轴、多点”找空间结构。

 

  严控生态绿楔,延展扇叶状布局模式,优化用地布局和结构,构筑“双心、双轴、多点”的空间结构,引导中心城区发展重心向东、向南转移。

  “双心”是指老城中心和天府新中心。“双轴”是指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多点”是指集中承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主中心、副中心和片区中心。

  关键词生活城市

  成都是中国最具生活品质和最具居民幸福感城市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强化成都这一重要的城市特质,在合理优化人口结构的基础上,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更有保障的住房供给、更具品质的公共空间、更具魅力的城市风貌,全面提升城市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关键词五大主体功能区

  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高水平发展南部区域,高标准建设西部区域,高质量改造北部区域,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构建东南西北中差异化发展的五大主体功能区,奠定成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

  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东部区域是成都“一心两翼”的功能新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成渝城市群协调发展新兴增长极,范围包含龙泉驿区车城大道以东部分,青白江区和天府新区龙泉山部分,简阳市、金堂县全域。规划定位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门户、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重点培育实体经济,形成新动能。

  高水平发展南部区域,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南部新区是都市功能拓展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域,范围包含天府新区直管区(五环路—成自泸高速—车城大道连接线以外部分且不含龙泉山)、双流区(五环路以外部分)、新津全域、邛崃市(羊安、牟礼、回龙三镇)。规划定位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创新驱动先导区、新经济发展典范区、国际化现代新区、区域协同示范区”,重点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好全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高标准提升西部区域,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西部区域是都市现代农业和生态功能区,全市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都江堰精华灌区农耕文明和水文化展示区,范围包含彭州市成绵高速复线以西部分,都江堰市,郫都区、温江区五环路以外部分,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除羊安、牟礼、回龙以外部分,蒲江县。规划定位为“成都市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西部绿色低碳科技产业示范区、国家生态宜居的现代田园城市典范区、世界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和天府文化重要展示区”,重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高质量改造北部区域,增强区域一体功能新支撑。北部区域是都市功能优化区、全市优化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区域,范围包含青白江区(除五环以南、成青快速以西的局部区域和龙泉山部分)、新都区(五环路以北部分)、彭州市(成绵高速复线以东部分)。规划定位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枢纽、成德绵区域协同发展的先导区、成都市北部生态屏障、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区和彰显天府文化的和谐宜居家园”,重点强化北部地区生态屏障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优化产业形态,构建适应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

  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开创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新路径。中部区域是都市功能优化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主要承载区,范围主要为五环路以内区域。规划定位为“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国际交往核心区、天府文化集中展示区,成为城市极核和最能代表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水平的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重点是通过“三降两提”推动整体优化提升。

成都市域主干绿道体系规划图

  关键词城市绿心

  将龙泉山由生态屏障提升为“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城市中央绿心,承载生态保育、休闲旅游、体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务以及对外交往功能,形成两翼共享的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和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带动城市品质提升。

  关键词生态格局

  明确市域生态格局。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包括龙门山和龙泉山、岷江水系网和沱江水系网、环城生态区和环二绕生态环以及六片生态绿隔区。涉及生态格局的区域需要加强保护其生态功能。

  “两山”为龙门山和龙泉山;“两环”为环城生态区和环二绕生态环;“两网”为岷江水系网和沱江水系网;“六片”为都彭生态区、崇温生态区、邛蒲生态区、天府生态区、龙青生态区和金简生态区等生态绿隔区。

  划定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

  关键词交通

  对外交通

  打造洲际门户枢纽机场,构建国际航空枢纽——依托“一市两场”格局,强化航空枢纽能级;加密洲际航线,强化空港国际中转能力;加密腹地航线网络,扩大辐射范围;完善空铁通道,拓展中西部腹地。

  深入落实“蓉欧+”战略,构建国际铁路货运枢纽——拓展蓉欧通道,强化国际货运网络;完善腹地铁路网络,拓展辐射范围;加强港区联动,建立空铁水多式联运体系;优化场站布局,强化铁路货运枢纽体系。

  融入国家高铁网,构建国家铁路客运枢纽。融入国家高速公路网,构建国家高速公路枢纽。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提升通信枢纽联通能力,构建国际通信枢。

  内部交通

  构建网络化、多层次、高标准市域快速交通体系——完善市域高快速路网络,构建高效互联道路体系;构建三铁融合市域轨道交通体系,引领城市发展格局;优化内河航运,完善市域交通体系。

  构建三网融合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完善城市轨道、地面公交、慢行网络,强化枢纽体系;以城市轨道为基础优化地面公交;完善慢行交通网络;构建层次清晰的四级客运枢纽体系,促进三网融。

  完善路网体系,提升路网密度,强化道路交通效率。

  中心城区依托“十六高二十五快”高快速路构建一体化和网络化路网体系。中心城区规划结构性主干路68条,在各个组团形成功能完善、级配合理的路网体系。落实街区制标准,提高次支路网密度,打通微循环,丰富街巷的交往、展示、游憩功能。至年,中心城区路网密度达到8千米/平方千米。

  关键词全域增绿

  构建全民体验的五级绿化体系——由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的五级绿化体。

  完善天府绿道体系——规划建设区域级绿道、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共同构建串联城乡公共开敞空间、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的天府绿道体系。规划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区域级绿道,其中“一轴”是指沿母亲河锦江建设的锦江绿道;“两山”是指依托龙泉山与龙门山的旅游资源建设的龙泉山森林绿道、龙门山森林绿道;“三环”是指利用三环路、环城生态区、二绕郊野绿带建设的熊猫绿道、锦城绿道、田园绿道;“七带”是指沿着主要水系建设的七条展示天府文化、串联城镇村的休闲绿道,包括走马绿道、江安绿道、金马绿道、三河绿道、东风绿道、沱绛绿道、毗河绿道。

  关键词五个中心

  科学确定“五中心”核心功能内涵,有效保障空间落位。具体包括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构建与“五中心”相匹配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服务业和融合产业、都市现代农业。

  关键词配套

  建构国际标准、便捷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对标国际的重大公共设施,提升高端人才吸引力。

  构建步行15分钟生活圈,提升宜居生活便利度。具体包括行政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

  关键词地下空间

  构建由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地下交通系统、地下市政设施系统和地下人防设施系统等组成的,层次清晰、功能复合、统一协调的城市地下空间系统,引导城市地下空间的高效、集约、协调发展。依托城市用地、轨道交通等功能条件,划定三类地下空间发展片区,实现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有序引导。

  关键词文化

  全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两个层次、十个方面系统完善、重点突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协调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构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加强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大遗址、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工业遗产、文化线路、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构建“一环、两轴、四线、五片”的全域文化空间保护展示体系。“一环”是串联古蜀文化遗产的水上环线。“两轴”指龙门山前历史文化保护轴、从都江堰到成都平原历史演变的文化轴。“四线”:为古蜀道金牛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成渝古驿道。“五片”指以成都、都江堰、新都、崇州、邛崃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片区和国家公园片。

  关键词城市设计

  构建“三轴、四片、多点”的整体景观格局,强化空间景观秩序,突出三轴统领城市空间格局、串联重点景观区域与景观节点的骨架作用。“三轴”,指天府文化景观轴、城市中轴线景观轴、东部城市新区景观轴;“四片”,是市域中重要的核心景观片区,包括老城中心、天府新区直管区、空港新城城市中心、简州新城城市中心。深入挖掘展示天府文化形象、体现时代特征的重点景观区域,体现国家中心城市形象及地域文化多样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

  完善新型城乡体系——创新完善中心城区、东部城市新区-区域中心城-特色镇-新型社区及林盘、聚落的新型城乡体系,制定分区指导、分类推动、分级管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建设绿色智慧、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分类、差异化推进农村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全面实现城乡规划、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一体化。

  同时,构建以特色镇为核心、多个新型社区或林盘聚落支撑、以环形绿道串联的“一核多点一环”的“星座式”布局的城乡统筹单元,共同形成“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山水渗透”的新型城乡形态。

来源:成都日报(记者袁弘)









































白癜风最快治疗方法
北京专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